南京牛蛭

Poecilobdella nanjingensis  
   

  209  浏览



形态描述

标本采集地 江苏南京南京大学西园和西南大楼外。1正模,2副模。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形态 个体较小且粗壮,背面隆起,腹面平坦。体长35—40mm;最大体宽(节ⅩⅩ)为6—8mm;尾吸盘圆盘状,直径为4.5—5.5mm,略小于最大体宽;头部钝圆,宽度为3.0—3.3mm。体后部2/3的宽度变化不大,而前部1/3逐渐变狭。体分103环,节Ⅰ—Ⅲ各一环;节Ⅳ—Ⅴ各2环;节Ⅵ—Ⅶ各3环;节Ⅷ4环;节Ⅸ—ⅩⅩⅢ为完全体节,各5环;节ⅩⅩⅣ4环;节ⅩⅩⅤ3环;节ⅩⅩⅥ—ⅩⅩⅦ各2环。活着时体表颜色鲜艳,背面深黄色,在背中从眼后节Ⅹ或Ⅺ至肛门前有一断裂为15—16根短棒的黑褐色纵纹,每棒在节的中部占据2环,而在各节前、后环上又有4个黑褐色的斑点规则地排列成正方形。在两背侧缘以及侧中位又有位置和数目相当的黑褐色粗条纹和4对不甚明显的纵纹。腹面灰白色,其两侧缘没有宽而明显的黑褐色纵纹。体背所有环上均匀排列着皮肤感觉乳突,腹面的感觉乳突不明显。各体节中环上的体节感器不明显,但在某些体节的背面可以看到。眼点5对,位于第2、3、4、6、9环的背侧中位,排列成弧形。两生殖孔通常被5环隔开,雄生殖孔在节Ⅺb5/b6(即第31/32环沟)上,雌生殖孔在节Ⅻb5/b6(即第36/37环沟)上。肛门在第103环的背中。前吸盘的腹面有一中央纵沟。
口腔很大,内有颚3个,一居背面,二居腹侧。在颚的两侧面各有4纵列唾液腺乳突,颚的脊上有100个以上的锐利细齿。嗉囊有10对侧盲囊,前9对较小,末对最长占据3节ⅪⅩ—ⅩⅩⅣ的两侧。雄性生殖器官有精巢11对,分别位于节Ⅻ/ⅩⅢ—节ⅩⅩⅢ/ⅩⅩⅣ。输精管从后向前伸至节Ⅺ/Ⅻ与椭圆形的贮精囊相连。贮精囊通过在前面横卧着的射精球以及射精管与喇叭形的精管膨腔相连。精管膨腔后部是呈环形弯曲的管状阴茎囊,然后经腹壁上的雄生殖孔开口向外。雌性生殖器官有卵巢一对,位于Ⅻ神经节后并通出两根很短的输卵管。两输卵管汇合为粗大的总输卵管,此管外包有发达的蛋白腺并直接与左侧棒锤形的阴道盲囊前腹面相连接。阴道盲囊后端连接呈环形弯曲的阴道管,此管从左向右穿过神经索下面,然后再通过神经索下面穿回左边并通过雌生殖孔开口向外。

鉴别特征

鉴征 个体较小且粗壮。活着时背面深黄色,从眼后节Ⅹ或Ⅸ至肛门前沿背中线有一断裂为15—16根短棒的黑褐色纵纹,两侧缘有位置和数目相当的较粗黑褐色条纹。腹面灰白色,无任何斑纹。两生殖孔通常被5环隔开,雄生殖孔在节Ⅺb5/b6上,雌生殖孔在节Ⅻb5/b6上。尾吸盘圆盘状,略小于最大体宽。精管膨腔呈喇叭形,具有环形的阴茎囊。阴道盲囊呈棒锤状,具有多扭曲的阴道管。
讨论 穆尔(Moore,1930)曾报道菲牛蛭(P.manillensis)在南京发现过,但未附图,也未描述其特征。另据胡经甫(Wu,1930)记载有一种颗粒牛蛭(P.granulosa)分布于北京、苏州和福建。著者在南京多年并未在那里发现过这两个种的标本,仅在南京大学校园内找到外形与内部解剖特征都与以上两种不同的本种标本3个,很有可能穆尔当时误将本种当成菲牛蛭了。仅就眼的排列、背中有一条断裂成短棒的黑色纵纹以及体节分环等方面而言本种与棒纹牛蛭(P.javanica)有些相近,但就背面颜色、腹侧有无黑褐色纵纹、背中棒纹数、两生殖孔间隔的环数以及精管膨腔和阴道盲囊的形状等方面它们又明显地不同,因此可以认为南京标本是一种与牛蛭属中已知种都不相同的新种。

国内分布